清新人的使命与责任担当|王健华为2025级新生讲述学院发展历程

日期:2025-09-18作者: 浏览量:

2025年9月12日13:30,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六教6A016教室举办院史教育讲座,特别邀请建院元老、原党委书记王健华教授,为2025级研究生新生及年轻教师讲述学院发展故事。作为学院23年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王健华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围绕学院建设中的关键节点、核心人物与鲜明特色等,带领师生回溯“清新”一脉的起源与传承,帮助大家明晰“清新人”的使命与责任担当。此次活动也是学院离退休党支部特色活动的一项内容,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蒋俏蕾老师主持。

王健华作讲座

讲座伊始,王健华老师从学校发展战略切入,还原学院建立的时代背景。彼时,清华大学形成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4-2002年调整结构、奠定基础,初步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2003-2011年重点突破,力争跻身世界一流行列,2012-2020年总体提升、建成世界一流大学。2002年4月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正是学校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布局中的关键一环。依托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建院后学院发展速度显著:2005年获评“北京市模范集体”,为当年清华大学唯一获此荣誉的单位;2006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较同期成立的部分新闻院校提前多年具备博士培养资质,为学院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讲座中,王健华老师重点回顾了首任院长范敬宜对学院的深远影响。她强调,范敬宜院长是学院建设的“掌舵人”,他开创了学院“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核心办学理念,并多次阐述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指出“面向主流”含主流媒体、主流领域、主流价值观三层内涵,“高手”需兼具家国责任感、广博学养与专业技能,从而为学院育人事业指明方向。王健华老师还深情回忆到,范院长更是同学们口中亲切的“范爷爷”,他批改学生作业细致入微,带领学生实习亲力亲为,将学生视为自己可爱的孩子们,告诫孩子们“不要忘记自己是清华之子,要自强而不自大,要自爱而不自赏,不仅要在学识上第一流,在技能上是第一流的,在为人处事上也是第一流的”。

讲座现场

王健华老师指出,在“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理念指引下,学院在23年发展中形成了四大鲜明特点,生动彰显着“清新本色”:一是学院始终高举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2005年,学院在全国首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全国高校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向全国高校转发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经验报告,对这一工作的先进性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学院坚持实践育人,倡导“双脚踏在祖国大地上”。在“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的理念指引下,学院创新性开设“大篷车课堂”、“清影工作坊”、“全球胜任力专题调研”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睛发现真实,在实践中深化认知。2016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在一号文件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调研报告的通知,再次对学院实践育人成果予以高度认可。

三是学院始终放眼世界,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早在1999年便成立“国际传播中心”,为国家应对国际舆论困境提供专业智力支持;2001年承办“首届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成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的重要起点;2009年,学院还首批入选中宣部和教育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程,持续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传播人才。

四是学院聚焦素质提升,为“培养高手”持续积蓄力量。学院建院之初便坚持“不设系”,避免学科分割,强调“培养广博知识的‘杂家’”。早期以通识教育为基础,近年更是不断引入计算机、心理学等多元背景的教师,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讲座尾声,王健华老师结合学院的发展历程与育人初心,对2025级新生提出三点殷切希望:一是要志存高远,认清时代形势,将自身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主流领域挺膺担当;二是要全面提升素养,除专业学习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培养责任心、组织能力与人际协调能力;三是要坚持体育锻炼,深刻践行“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精神,以体育锻炼磨砺意志品质、锤炼坚韧毅力。

蒋俏蕾作总结

最后,蒋俏蕾老师对本次院史教育讲座进行总结。她表示,王健华老师不仅是院史的“讲述者”,更用亲身经历搭建起学院重要人、事、物与在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并勉励全体新生与年轻教师,要深刻传承“清新”的优秀传统,师生携手赓续“清新一脉”,共同扛起清华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的传播事业中书写属于“清新人”的新篇章。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